已吸引600余家实体外资企业和1600余家实体内资企业;有2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30家外资研发中心,还有5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兴业;今年上半年,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35.83亿元。
8月7日,记者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“每月一访”活动来到莘庄工业区,了解到上述“成绩单”。
在长三角制造业版图上,以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汽车芯片等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上海莘庄工业区,已成为观察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个窗口。为何有那么多企业选择在这个园区扎根发展?
让政策红利直达惠企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对企业来说,没有什么比营商环境更重要。”依工汽车集团总裁王迅飙告诉记者。这位在莘庄工业区扎根25年的企业家,用“非诚勿扰,有求必应”概括了园区营商环境的特点,这也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。
2000年,上海依工选择落户闵行。“那时只租了小厂房,如今我们已四次拿地扩产,园区在用地、用工等每个环节都给予了精准配合。”王迅飙说。
对于企业而言,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是锦上添花,更应是雪中送炭。王迅飙回忆,最令他难忘的是去年的一次“危机”:由于汽车行业对时间节点要求较高,配件中的进口芯片配送周期长,时间线上无法完美匹配,他向园区请求帮忙。园区汽车产业链专班人员立即组织专家,积极帮助其解决难题,对接国产芯片设计生产公司。日前,首轮试生产的流片样品已交付。王迅飙感慨:“响应速度很快,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!”
在他看来,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在文件里,更应在企业的实际获得感中。在园区长期关心呵护下,目前上海依工有员工近1300人,其中产品研发和项目开发人员近300人,2024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,纳税总额超4亿元。
让政策红利直达惠企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莘庄工业区的服务理念。今年2月,闵行区发布新版营商环境行动方案,提出24项改革任务、150条改革事项,莘庄工业区迅速响应,将政策聚焦重点产业,即商业航天、生物医药、汽车芯片等领域,让政策“精准滴灌”企业。
在汽车领域,园区不仅成立专项工作组,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“上海车规级集成电路联盟”,培育“研发—制造—服务”的完整产业生态。
不做“传声筒”而是“解题人”
“以前是企业找政府,现在是政府找企业。”这是莘庄工业区“一企一专员”精准服务机制的真实写照。
“有时一些政策我们并不知道,但莘庄工业区的服务专员会主动把政策匹配到我们公司,主动询问我们是否有需求。”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执行董事、副总裁杨慧告诉记者,此举打通了信息壁垒,“让我们感到安心。”
“专员不是无脑的‘传声筒',而是急企业所急的‘解题人'。”莘庄工业区企业服务部负责人介绍,每位专员都经过了专业培训,能够为企业提供从政策解读到申报落地的全流程服务。
博雷顿公司专注于新能源工程机械和重卡领域。2016年,该公司初创时,园区专员协助解决了公司的研发场地短缺问题;在技术突破阶段,专员帮助公司对接创投基金,支持电池核心技术研发;公司准备上市时,专员还联系了券商、律所为公司提供专业培训。
莘庄工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园区致力于通过机制创新和精准服务,为企业清除发展障碍。“这样一来,企业就能心无旁骛开拓市场、专注创新,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”
贴心的惠企服务已结出硕果。今年5月7日,博雷顿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,从设立到上市仅用9年时间,刷新了园区企业上市速度纪录。
加强人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
从早期的“政策招商”到如今的“生态招商”,从“拼补贴”到“拼服务”,莘庄工业区走出了一条“以商引商、以企兴园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记者获悉,莘庄工业区明确以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汽车相关为三大主导产业,以电子信息、绿色低碳、新材料及精细化工、生产性服务业等为配套产业,并聚焦商业航天、工业母机、汽车芯片等细分赛道进行重点布局和培育。
今年上半年,园区汽车行业实现新增实到外资4053.7万美元,还成功举办“2025上海国际车展中国芯展区”供需对接会。生物医药方面,福斯特生产研发项目实现竣工,澳华内镜生产基地项目等加快建设。
站在开发建设30周年的节点上配资实盘网,莘庄工业区正谋划营商环境“升级版”。记者了解到,未来园区将深化“科技孵化+人才集聚”高地建设,依托莘闵留创园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并提供多层次、差异化的优质服务,同时将推动更多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,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。
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